借錢有風險,懂法律才是保障——從朋友欠錢拖延談起
- 松東 劉
- 1小时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借錢給朋友,看似是出於信任的舉動,但若「朋友欠錢一直拖」,這份信任往往會變成失望。面對遲遲不還的債務人,許多人會選擇沉默或放棄,卻不知自己早已握有法律上的保障。從「給付遲延」到「債務不履行」,從「高利貸定義」到「當舖利息」的規範,這些法律知識能幫助你在金錢糾紛中冷靜應對、合法維權。
首先,當債務人未在約定期限內償還借款時,即屬「給付遲延」。根據《民法》第229條,債務人遲延履行義務,須負擔延遲利息及損害賠償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在三月借出五萬元,對方承諾六月歸還,但到了九月仍未還,這就是給付遲延。此時你有權依法請求利息與損害賠償。如果對方遲遲不履行義務,甚至明確表示「我不會還」,那就構成「債務不履行」。
債務不履行的法律後果更為嚴重。依《民法》第226條,債權人可請求損害賠償,甚至解除契約。換句話說,當朋友欠錢一直拖不還時,你可以正式催告、寄發存證信函,甚至提起民事訴訟。法院若判決確定,債權人可申請強制執行,扣押債務人財產或薪水,以確保債權實現。
然而,在討債過程中,也有人會走向極端。像是自行加收高額利息或找人「代討」,這不但無助於問題解決,反而可能觸法。法律允許的利息上限為年息10%,超出部分不具法律效力。如果利率高得不合理,還可能涉及刑法上的「高利貸」。所謂高利貸定義,是指貸款利率明顯過高,並以脅迫或暴力方式討債的行為。根據《刑法》第344條,行為人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。也就是說,若你為了討債而採用非法手段,最終可能害自己惹上官司。
有些人在資金緊張時會轉向當舖借款,因此了解「當舖利息」也很重要。依《當舖業法》第19條規定,當舖利息不得超過月息2.5%,折算成年利率約30%。若當舖收取更高費用,或以手續費、管理費等名義變相提高利息,即屬違法行為。若遇此情況,民眾可向地方政府的商業主管機關檢舉。合法的當舖會明確揭示利率與借期,不會採取不當收費。
在實務上,若債務人不還錢,建議採取以下三步: 第一,蒐集證據。包括借據、匯款紀錄、聊天紀錄、對話截圖等,這些都是法院審理時的關鍵證據。 第二,寄發存證信函。這是正式的法律文件,內容可載明欠款金額、期限與還款要求,具法律效力。 第三,依法提告。金額在十萬元以下可向法院申請支付命令,簡單、快速又省錢。若金額較高或對方抗辯,則提起民事訴訟。
許多人擔心打官司花錢又耗時,但實際上,法律提供的程序相當明確且具效率。只要證據完整,法院通常會支持債權人的請求。若最終仍不履行,則可依法申請強制執行,扣押財產、薪資甚至存款。
面對金錢往來,感情歸感情、法律歸法律。你可以選擇體諒,但不能放棄權利。若朋友真的暫時困難,雙方可以協議延長還款期,簽立協議書;但若對方惡意逃避,那就該用法律保護自己。
從給付遲延到債務不履行,從高利貸定義到當舖利息的限制,每一條法律規定的背後,都是為了確保交易誠信與社會秩序。面對借錢不還,不必心軟,也不用動怒,因為法律就是最強的後盾。
留言